您好,欢迎访问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官方网站!

国家神经疾病医学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Neurological Disorders

中国国际神经科学研究所China International Neuroscience Institute

宣武医院神经外科Department of Neurosurgery, Xuanwu Hospital

科室新闻

刘德临:亲历CMOSS-FU的一位年轻医生

来源:神经外科 发布时间:2025-05-23 13:16:20
字号:
浏览次数:

8.jpg

2023年初,CMOSS研究结果在国际卒中大会(ISC23)全体大会上发布,同年8月22日,正式见刊于JAMA。CMOSS研究作为近10年来慢闭领域唯一一项发表于顶刊的外科手术相关研究,手术安全性较之前的研究大幅度提升,虽然手术组相比于药物组有获益的趋势,但遗憾两者并无统计学差异。这个略带遗憾的结果,仍然引发了学界的广泛关注和持续讨论。离证实慢闭患者在搭桥手术中的获益,似乎只有一步之遥!

同年同月,我从协和八年制毕业,正式加入宣武医院神经外科,并鬼使神差地加入了脑血运重建团队,成为了团队最年轻的一名医生,开启了我与CMOSS研究的不解之缘。

时隔2年,CMOSS长期研究7年随访研究结果(CMOSS-FU研究)结果再次登顶JAMA,首次以最高级别的临床证据证实了搭桥手术能使慢闭患者长期获益,解答了困扰学界近50年的疑问。作为亲历CMOSS研究到CMOSS-FU研究这“一步之遥”的年轻医生,三生有幸。

有幸代表CMOSS-FU研究者,国际会议上亲历了国际学者对CMOSS-FU的的深度探讨热切关注和讨论,例如:

危险因素控制和依从性得到了同行的认可

危险因素是否控制到位,是缺血性脑血管病ICAS外科干预性研究中,衡量质量管理以及研究效力的重要指标,多位国际学者反复问起这一问题。CMOSS及CMOSS-FU中,以2011和2014 AHA/ASA指南为标准进行危险因素,并收集了血压、血脂、糖化血红蛋白等实验室指标,超过70%的患者血压控制达标,超过80%患者血脂血糖控制达标,这一数据与既往其他搭桥或介入治疗RCT相当。

接近80%的长期随访失访率见证了研究者们的不懈努力

CMOSS-FU作为事后本领域唯一具有超长期随访期的研究,失访率是众多学者关心的问题。有的学者认为综合78.7%的随访率对于长期随访来说已经做的足够好,有的则认为相较于最初设计的样本量来说,现有长期随访的数据量不足以支撑结果,因为PPS集仍无统计学意义。但是,只有亲历者才知道,在历时10余年,随访期超过7年的研究中,要做到接近80%随访率,背后饱含汗水与艰辛,见证了全体研究者对高质量研究结果的执着追求。

扩大样本量,或者能一次性得到阳性结果?

接着上一个问题,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的Mayank Goyal教授提问,如果重新开展CMOSS研究,在研究设计上会做什么样的更改?他认为应,如果是他重新设计CMOSS研究,会尽可能大的扩大样本量,以期达到显著统计学意义差异。确实,尽管 CMOSS研究经过了准确严谨的样本量计算,联合了国内13家高级别医学中心,但更大的样本量或许能更精准地揭示不同亚组患者的治疗获益差异,甚至获得阳性结果。然而,弗吉尼亚大学Colin P. Derdeyn教授则反驳他:样本量的增加必然伴随着研究周期拉长、成本攀升以及协调难度加大等现实问题,没有最完美的实验设计,这些都需要在研究设计时谨慎权衡。

CMOSS-FU结果对学界的影响势必会是深远的

作为研究者,我们同样好奇CMOSS-FU研究结果的发布,对世界神经外科领域会产生多大的影响。我反过来询问来自美国、英国、日本等多个国家神经外科专家,如何看待CMOSS-FU结果。他们表示,尽管现在颅内外血管搭桥手术他们做的比较少,多用于治疗烟雾病患者,但CMOSS-FU结果发出发布后,一定会促进搭桥手术的开展推广应用,医生也会倾向于在合适人群中更多地选择搭桥手术治疗。

10 拷贝.jpg

国际卒中大会(ISC25)

11.jpg

欧洲卒中组织大会(ESOC25)

有幸亲历了CMOSS-FU研究随访实施全过程,科研之路的沉淀与成长,我辈仍需努力!

笔者有幸与CMOSS研究“同年毕业”,而接手CMOSS-FU研究的工作,是在2024年初。作为刚踏入脑血管病领域的新人,我深知自己经验尚浅,但出于对脑血管病和大型临床试验的好奇,我毫不犹豫地选择接手。在参与 CMOSS-FU 研究的过程中,主任们给予了我充分的信任与指导,让我有机会从基础工作做起,逐步深入研究核心。

管理大型临床试验,尽管涉及到很多人手和环节,但每个环节都需要以同样标准做到尽善尽美。从研究方案修订、伦理申请,到患者随访、数据整理、统计分析,到论文撰写、反复修订,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科研工作者的心血。基础却关键的工作不可或缺,幸好有靠谱的统计学团队和经验丰富的领导支持把关。每一次跟焦主任、马妍师姐、王韬师兄、Colin Derderyn教授修订稿件,都又有新的收获。

这段科研历程深刻诠释了临床科研没有捷径,唯有秉持踏实严谨的态度。每一个数据都承载着患者的健康与信任,每一个结论都可能影响临床治疗决策。所谓医学科学家,肩负双重使命,既要在临床中为每一位患者悉心诊疗,也要在科研中以科学严谨的态度探索医学未知,用研究成果反哺临床,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践行学医的初衷——科学济人道!

# 知识小课堂

Research Letter:小篇幅里的大能量!

此次CMOSS-FU成果选择以Research Letter的形式发表,引发不少人对这一学术形式的好奇。

Research Letter,有的期刊称为Report或Brief Report,是一种简短精炼的学术发表载体,常用于快速传达重要新发现、新观点。其篇幅通常控制在几百到一千字左右,却能凭借“短平快”的特点,聚焦核心内容,迅速吸引学界目光。与Letter to Editor、Editorial等评论性文章不同,Research Letter与原创论著(Original investigation)同为原创性学术成果的重要呈现形式,却有着明显差异。在文章结构上,原创论著遵循“背景-方法-结果-讨论”的完整框架,要求对研究背景、实验设计、数据分析等进行全面详实的阐述;而Research Letter结构更为灵活简洁,侧重突出核心发现,对研究方法和背景的描述相对精简。由于CMOSS结果前期已有发表,主要研究方法不变,本次报道长期随访结果,选择Research Letter形式,以更快让这一重要结果和大家见面。

众多具有重大影响力的研究成果都曾借助 Research Letter的形式亮相。1983年,Barry Marshall 和 Robin Warren在《The Lancet》以Letter 形式首次报道幽门螺杆菌与胃炎的关系,彻底革新了胃溃疡等疾病的治疗理念,并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2013年,Cong et al在《Science》上发表Report,首次证明CRISPR-Cas9系统课高效编辑人类细胞基因组,为基因治疗奠定基础。2016年,《NEJM》以Brief Report形式报道寨卡病毒与新生儿小头畸形的直接关联,促使WHO宣布全球紧急公共卫生事件。2020年,《JAMA》以Research Letter形式连续报道了多篇新冠疫情相关研究,疾病特征得以快速发表,为全球疫情防控策略调整提供关键参考。同样以Research Letter见刊的种种不胜枚举。CMOSS-FU研究,又将如何影响慢闭领域的发展呢?期待!

作者简介

2.jpg

刘德临

国家神经疾病医学中心、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中国国际神经科学研究所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医师,医学博士。

2023年毕业于北京协和医学院(清华大学医学部)八年制。聚焦于神经外科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外科及介入诊疗、慢性脑动脉闭塞血运再通。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SCI 7篇,获得四大慢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青年人才培育计划1项,多中心RCT药物洗脱支架用于椎动脉颅外段狭窄血运重建的研究(VISTA)sub-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