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官方网站!

2.jpg

帕金森病自体干细胞移植治疗在灵长类动物中试验成功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15-07-27

细胞生物学研究室陈志国教授领导的研究小组对灵长类动物进行的帕金森病自体干细胞移植治疗试验获得成功,并在自然杂志出版集团的新刊 Cell Discovery报道了相关研究成果,填补了该研究领域的空白。

帕金森氏病发病的根本原因是中脑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的死亡 , 干细胞移植治疗被认为是最有应用前景的治疗手段之一,但有限的细胞来源和免疫排斥反应一直是阻碍该项研究的主要障碍。近年来,诱导多功能干细胞 (iPSC) 的发现为解决这些问题带来了希望。iPSC可由病人自体细胞重编程而来, 可以避开免疫排斥问题。同时,由于 iPSCs 细胞具有无限增殖和多向分化能力,理论上可以获得与帕金森病人中脑黑质区相同类型的多巴胺能神经元。但是,由于 iPSC 分化不完全带来的潜在的致瘤性问题使得人们对其临床应用持谨慎态度,所以首先需要在非人灵长类动物模型上对其安全性和有效性进行验证。该实验需要将同一只猴子的 iPS 细胞以高效率分化成 DA 前体细胞后自体移植到供体猴制作的帕金森模型,有较高的技术难度和经济成本,目前国际上少有报导重编程细胞自体移植帕金森模型猴的效果。

在本项研究中,王淑艳和邹春林等研究人员利用体细胞重编程技术获得了食蟹猴的 iPSCs 细胞系 , 并对iPSCs 向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分化方法进行了改进,获得了中脑黑质区域特异性的多巴胺能神经元 , 提高了分化效率并进行了成瘤性监测。在此基础上利用 iPSCs 来源得多巴胺前体细胞进行了灵长类动物的自体移植治疗试验。试验中 ,iPSCs 分化所得的多巴胺前体细胞进行了铁颗粒和绿色荧光蛋白的标记,利用立体定位技术将自体细胞来源的供体细胞移植到了食蟹猴帕金森动物模型的受损脑区。利用 MRI 技术对移植细胞进行追踪的结果显示植入的细胞能够在移植区域存活 , 食蟹猴帕金森动物模型运动系统的行为学指标有了显著的改善 , 免疫组织化学的分析也表明移植细胞成功分化成了黑质区特定类型的多巴胺能神经元并与宿主细胞建立了突触联系,为期 6 个月的观察中未见肿瘤发生。以上研究成果充分说明了该分化方法和实验流程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这种非人灵长类动物模型的自体干细胞移植试验目前在领域内还尚未有报道,为帕金森病的干细胞治疗的临床应用提供了可靠依据,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文 / 王淑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