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介绍
神经外科--脑脊髓血管病专业介绍
一、 专业介绍
专业基本情况:
脑血管病的外科和介入治疗一直是宣武医院神经外科的重要工作。早在20世纪70年代,王忠诚、赵雅度领导的脑血管病外科团队在建立脑血管造影诊断规范、脑血管畸形切除、颅内动脉瘤夹闭、颅内外搭桥手术等方面,在国内做出了许多开创性的工作。1983年,王忠诚团队迁至天坛医院后,丁育基教授领导神经外科继续在脑血管病的外科治疗和研究方面深耕细作,尤其在破裂动脉瘤和蛛网膜下腔出血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研究成果,并初步建立了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上世纪80年代末,放射科李慎茂教授成立外科导管室,开始进行脑血管病的介入治疗。
凌锋教授在20世纪80年代中叶,将神经介入技术系统引入中国,先后在解放军总医院和北京医院建立神经介入团队和培训中心,2000年10月率领团队部分成员迁入宣武医院,与原神经外科、介入科团队融合,扩建神经外科病房、神经介入诊断与治疗中心和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与神经内科、影像科及血管超声科等密切合作,建立显微外科和神经介入双手并重的医生培养体系,举办中国脑血管病论坛、中国脑血管病杂志,成立北京市脑血管病中心、首都医科大学脑血管病研究所、首都医科大学神经介入培训学院等学术平台,承担国家十五和十二五重大科技攻关项目,2006年获得国际科技进步二等奖,开创了脑与脊髓血管病外科和介入治疗与研究的新局面。
神经外科脑血管病亚专业逐渐壮大,人员技术逐渐成熟,为了深化临床和研究工作,2006年,脑血管病中心细分为出血性脑血管病团队,出血团队负责脑和脊髓的血管畸形、动脉瘤、脑出血。2018年,随着China-INI大楼的启用、床位扩大和人事更迭,出血组由张鸿祺教授领导。
1、治疗疾病范围:颅内动脉瘤、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颅面部血管畸形、脑动静脉畸形、硬脑膜动静脉瘘、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脑和脊髓海绵状血管畸形、脊柱脊髓血管畸形、自发性脑出血等。
2、医疗特色:充分发挥手术和介入的优势,仔细选择恰当的治疗方法,包括手术、介入或复合手术。7X24小时“全天候”“双栖”保障急性出血性脑血管病的绿色通道。
3、临床规模:专科床位64张,分为5个主诊单元。一年手术及介入治疗2700余台,血管造影2100余台。
4、教学培训:每年培训来自全国各地的脑血管病外科和介入研修医生60余人,召开各类学术会议及学习班30余次,是国家卫健委能力建设与继续教育神经介入进修培训基地。
二、研究团队介绍
专业组定组医生10人,其中高级职称10人。出血组护士:27人,其中高级职称1人,中级职称3人。专职科研人员1人。
医生特点:医生均为博士毕业,经过神经外科各亚专业的严格临床训练后,择优进入脑血管病中心进行5年以上的手术和介入治疗“双栖”培训,包括密集的临床技能实践、实验室显微外科和神经解剖训练、国内外科研训练等,经考核成为主诊医师。
三、开展业务及定位
资质与认证
国家卫生健康委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中心遴选全国15家首批神经介入进修与培训基地。
开展GCP项目能力及优势
国家药物临床试验基地(GCP基地),国家器械临床试验基地(GCP基地)。科室备案/牵头PI人数10人,全部获得GCP证书
已参与/牵头GCP试验20余项,均为器械GCP临床试验,其中2024年6项。所有临床试验中均保证作为牵头单位入组前三,保证质量且科室专管员效能跟踪。
IIT项目经验及优势
已开展的IIT(研究者发起的试验)类型和成功案例:
心血管病围术期出血性脑血管病出血风险评估预警模型的训练和验证 | |
评价疏水性液体栓塞剂套件用于治疗脑血管畸形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的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对照、非劣效性试验 | ChiCTR2400081457 |
颅内动脉瘤手术智能化解决方案辅助颅内动脉瘤介入手术的长期有效性研究,一项前瞻性、多中心、非盲、单组目标值试验 | |
多中心、随机对照、非劣效临床研究评价颅内支架系统辅助弹簧圈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 ChiCTR2400081642 |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认知障碍的神经影像和体液因素的研究 | ChiCTR1900028096 |
To Evaluate the Safety and Effectiveness of Flow Modulation Device for Intracranial Aneurysms | NCT06158750 |
The Safety and Efficacy of Single Antiplatelet Therapy After Pipeline Flex With Shield for Intracranial Aneurysms | NCT06474884 |
Pipeline Embolization Device for the Treatment of Intracranial Aneurysms on the Long Term Safety and Efficacy | NCT06456697 |
FCN-159 治疗脑动静脉畸形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一项单中心、开放、对照 II 期研究 | |
Evolve China PMCF Study | NCT06368622 |
Efficacy and Safety of the Liquid Embolic System (Tonbridge) for Endovascular Treatment of Cerebrovascular Malformations | NCT06479343 |
Dural Arteriovenous Fistulas Research at China INI | NCT06543472 |
数据样本库
专业组目前具有完备详实和专人维护的病例数据库,以构建临床数据库及生物样本库:颅内动脉瘤临床队列21558例,生物样本(全血、血浆、血清、脑脊液)数量928份;中枢系统动静脉畸形临床队列3675例,生物样本(全血、病变标本)数量210份;中枢系统海绵状血管畸形临床队列1182例,生物样本(全血、病变标本)数量486份;硬脑膜动静脉瘘临床队列1449例,生物样本(全血、血浆、血清、脑脊液)数量158份;硬脊膜动静脉瘘临床队列1517例,生物样本(全血、脑脊液)数量167份;慢性硬膜下血肿临床队列283例,生物样本(全血、血浆、血清、血肿液,CSDH包膜及周围脑膜)数量11份。
四、服务与支撑
1. 科研与学术实力
科室聚焦研究方向:颅内动脉瘤、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颅面部血管畸形、脑动静脉畸形、硬脑膜动静脉瘘、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脑和脊髓海绵状血管畸形、脊柱脊髓血管畸形、自发性脑出血。
在研课题包括国家十四五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国家自然基金杰出青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项,省部级课题2项;发明专利6项;承接6项器械及设备的临床前试验。每年发表20余篇学术文章,2024年发表SCI论文38篇,统计源期刊5篇(包括1篇专家共识)。
2.转化项目介绍:
一种手术解剖器 | 张鸿祺 | 神经外科 | 德州晖图商贸有限公司 |
动脉瘤瘤内扰流装置模拟系统项目 | 何川 | 神经外科 | 强联智创(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
3.病例优势资源:
SDAVF的临床与基础研究专项队列
颅内硬脑膜动静脉瘘自然病史、血管构筑、治疗预后队列研究专项队列
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临床与基础研究专项队列
颅内动脉瘤治疗安全性和有效性研究专项队列
中枢神经系统动静脉畸形的临床和基础研究专项队列
中枢神经系统海绵状血管畸形的临床和基础研究专项队列
五、主要研究者及研究人员介绍
教授,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主任
世界介入神经放射联合会(WFITN)执行委员,亚洲及大洋洲介入神经放射联合会(AAFITN)执行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神经介入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常务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分会常务委员、北京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卒中学会神经介入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老年学学会心脑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Interventional Neuroradiology》编委、《JNIS》中文版主编、《中国脑血管病杂志》、《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编委。从事脑与脊髓血管病的外科和介入治疗近30年,经过严格的培训和多年经验的积累,成为同时熟练掌握显微手术和血管内治疗2项技术的脑脊髓血管病外科专家,并将二者相互融合,年手术量超过400台。在脑动脉瘤、脑血管畸形、脊髓血管畸形等方面的临床和研究工作处于国内外领先水平。先后承担10余项国家级重要研究项目,累计发表100余篇学术文章。
承担试验及课题
器械 | 3类 | 评价可吸收止血流体明胶用于神经外科术中辅助止血有效性和安全性的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平行对照临床研究 |
器械 | 3类 | 评价疏水性液体栓塞剂套件用于治疗脑血管畸形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的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对照、非劣效性试验 |
器械 | 3类 | 多中心、随机对照、非劣效临床研究评价颅内支架系统辅助弹簧圈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
海淀重点研究专题 | 省部级 | 脑出血手术机器人智能感知导航与协同控制关键技术研究 |
转化项目 | 德州晖图商贸有限公司 | 一种手术解剖器 |
IIT | ChiCTR2400081457 | 评价疏水性液体栓塞剂套件用于治疗脑血管畸形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的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对照、非劣效性试验 |
IIT | 多中心 | 颅内动脉瘤手术智能化解决方案辅助颅内动脉瘤介入手术的长期有效性研究,一项前瞻性、多中心、非盲、单组目标值试验 |
IIT | ChiCTR2400081642 | 多中心、随机对照、非劣效临床研究评价颅内支架系统辅助弹簧圈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
IIT | NCT06158750 | To Evaluate the Safety and Effectiveness of Flow Modulation Device for Intracranial Aneurysms |
教授,主任医师
山东泰安人,1985~1991年就读于山东医科大学英语医学专业,学制六年(今山东大学),毕业后留校在齐鲁医院工作。1993年开始学习血管神经介入;1998年考取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现北京协和医学院)博士,师从中国神经介入奠基人之一、著名神经外科和神经介入专家凌峰教授;2001博士毕业后留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工作,随后即赴法国留学深造,师从世界著名神经介入专家、研究硬脑膜动静脉瘘的著名医生Chrisdrophe GORDNIA。回国后跟随导师凌峰教授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工作至今。
现为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主任医师,知名专家,主要从事脑血管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是目前国内在该领域具有较高造诣的医生之一,在国内首先开展血流导向装置治疗颅内动脉瘤,对硬脑膜动静脉瘘等脑血管畸形诊治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社会任职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主任医师、知名专家
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血管内治疗学组委员
中华放射学会介入放射分会介入神经放射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解剖学会神经外科分会委员
中国医师学会介入分会神经专业委员会委员
北京市医学会神经介入分会委员
世界神经介入放射联合会高级会员
承担试验及课题
器械 | 3类 | 评价磷酰胆碱涂层密网支架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的前瞻性、多中心、单臂开放性临床试验 |
器械 | 3类 | 评价液态栓塞剂用于脑血管畸形血管内栓塞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研究 |
器械 | 3类 | 评价液态栓塞剂用于脑血管畸形血管内栓塞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研究(延长随访周期) |
IIT | NCT06158750 | The Safety and Efficacy of Single Antiplatelet Therapy After Pipeline Flex With Shield for Intracranial Aneurysms |
IIT | NCT06474884 | Pipeline Embolization Device for the Treatment of Intracranial Aneurysms on the Long Term Safety and Efficacy |
IIT | NCT06479343 | Efficacy and Safety of the Liquid Embolic System (Tonbridge) for Endovascular Treatment of Cerebrovascular Malformations |
IIT | NCT06543472 | Dural Arteriovenous Fistulas Research at China INI |
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副院长
入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及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北京市百千万人才工程、首都医科大学青年学者等人才计划,北京市青联委员。擅长:动脉瘤、脑血管畸形、脊髓血管畸形的手术和介入治疗,尤其是复杂脑脊髓血管畸形的个体化治愈性治疗。从事脑血管病的外科治疗,同时掌握脑血管畸形的开颅、介入和伽玛刀三种治疗技术。同时专注于血管畸形的研究,阐释了该疾病的遗传致病新机制和临床新特征,一作或通讯(含共同)发表SCI论著19篇,其中发表于BRAIN,JAMA Neurology等神经学科高影响力杂志6篇,封面文章2篇。近年来主持各级科研项目7项,兼任国家卫健委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神经外科学专家委员会秘书长,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青年委员等,担任JNIS、AJNR、Clinical Neuroradiology、中国脑血管病杂志等学术杂志编委或审稿专家。
承担试验及课题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 | 国家级 | 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畸形 |
IIT | 单中心 | FCN-159 治疗脑动静脉畸形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一项单中心、开放、对照 II 期研究 |
主任医师,副教授
2003年毕业于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获得医学博士学位。硕士生导师,北京市学科骨干。宣武医院神经外科脑血管病中心主诊医师。
中国医师协会出血性脑血管病神经介入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卒中协会脑血管外科分会常务委员,中国卒中协会复合手术分会常务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协会脑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脑血管病杂志编委。擅长:复杂脑动脉瘤、脑动静脉畸形、硬脑膜动静脉瘘、脊髓血管畸形的介入和手术治疗。主要从事脑血管病的临床研究,是科技部十三五重大慢病项目子课题“复合手术治疗弓上颅外段动脉狭窄合颅内动脉的风险和收益的评估”负责人,已发表SCI文章20余篇。
教授,主任医师
入选宣武医院英才计划,北京市委组织部青年拔尖个人,北京医师协会神经介入专科医师分会理事,北京医师协会神经介入专科医师分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从事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医疗和研究工作。临床工作每年完成各类出血性脑血管病的显微和介入手术约600余例。涉及的病种包含颅内动脉瘤、脑动静脉畸形、硬脑膜动静脉瘘、脊髓动静脉畸形等。尤其是对于复杂的脑血管疾病治疗取得满意的疗效。承担国自然青年基金项目一项。国家十三五慢病重点研发计划(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早期规范治疗和未破裂动脉瘤出血风险的研究)子课题的负责人。作为主要研究者完成北京市首都发展卫生基金重点攻关课题一项。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58篇,中文核心期刊4篇,参与专著撰写2部。
教授,主任医师
神经外科医学博士,脑血管病博士后。硕士生导师,北京市学科骨干。中国医师协会神经介入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神经介入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卒中学会重症脑血管病青年委员会委员,北京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血管内治疗学组委员。目前担任血流导向支架PED“密网支架”大中华区官方认证专家并担任培训导师。擅长脑动脉瘤开刀和介入治疗的“两栖”神经外科专家。担任国家“973”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多个国家级课题的技术骨干。曾荣获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年会期间举办的第一届“动脉瘤夹闭”手术比赛全国第1名。
承担试验及课题
科技重大专项2030科技创新-四大慢病 | 国家级 | 心血管病围术期出血性脑血管病出血风险评估预警模型 |
IIT | 多中心 | 心血管病围术期出血性脑血管病出血风险评估预警模型的训练和验证 |
转化项目 | 强联智创(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 动脉瘤瘤内扰流装置模拟系统项目 |
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
宣武医院神经外科脑脊髓血管病组主诊医师。2002年北京大学医学部临床医学七年制硕士毕业,2006年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博士毕业,师从著名神经外科专家凌锋教授。曾任加拿大多伦多西区医院访问学者,交流神经介入放射治疗的理念与技术。主要研究方向:复杂脑脊髓血管病的介入栓塞及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先后参与各级各类科研项目5项,在国家重点刊物及SCI期刊发表文章约20篇。
擅长:颅内动脉瘤、脑动静脉畸形、硬脑膜动静脉瘘、海绵状血管瘤和脊髓血管畸形等脑脊髓血管性疾病
承担试验及课题
IIT | NCT06368622 | Evolve China PMCF Study |
副主任医师
博士毕业于首都医科大学,师从于国内著名神经外科专家杜建新教授、张鸿祺教授、凌锋教授。北京医师协会神经介入专科分会常务委员,中国人体健康科技促进会临床神经科学技术转化专业委员会委员。曾多次至日本、奥地利、德国的国际著名医学中心研修复杂脑血管疾病手术技术(各式搭桥、颅底外科)及神经介入诊疗技术。擅长:脑脊髓血管病的外科手术及血管内介入治疗(脑动脉瘤夹闭术、颞浅-大脑中动脉搭桥术,烟雾病多因素搭桥贴敷术,颈外-内动脉高流量搭桥,硬脊膜动静脉瘘切断,脑脊髓动静脉畸形切除术,海绵状血管畸形切除术,脑动脉瘤及血管畸形栓塞术)。主持北京市级课题一项,累计以第一作者发表SCI文章15篇,核心期刊6篇。
副主任医师
毕业于首都医科大学(本硕博连读),长期从事脑脊髓血管疾病的基础及临床研究,已发表中文核心期刊论文22篇,SCI论文13篇(Brain、Annals of Neurology、JNIS等),国际国内大会发言20余次,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首都医科大学教育改革课题1项,首都医科大学学生科研创新项目1项。曾获得首届中国神经外科医师诊疗能力大赛血管神经外科“全国十佳医师”,2019年全球显微血管吻合大赛第一名,2020年全国专培医师技能大赛血管吻合第一名,CHINA-INI手术大阅兵比赛第二名。Journal of Clinical Neuroscience、Current Medical Imaging等杂志审稿人,擅长脑脊髓血管病的外科及介入治疗和研究。
承担试验及课题
教育改革研究课题 | 院校级 | 进阶式模拟培训在研究生脑动脉瘤栓塞技术培训中的应用 |
马永杰
副主任医师
博士毕业于首都医科大学,师从于国内著名神经外科专家张鸿祺教授、凌锋教授。中国人体健康促进会临床神经科学转化委员会委员,中国神经介入创新转化联盟秘书长;中国医师协会神经介入专业委员会秘书;中国医师协会神经修复专业委员会神经免疫学组委员;北京医师协会神经介入青年分会副会长;北京医师协会神经修复专科青年医师分会副会长;获评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十佳青年,首届“继宗杯”复合神经外科手术大赛全国一等奖,全国神经外科医师临床诊疗能力大赛全国一等奖,2019年世界神经外科联合会青年神经外科医师奖。主持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1项,北京市医管局培育项目1项,国家卫健委青年科学家课题1项,宣武医院神经外科脑血管病创新中心负责人,北京市医管中心青年创新工作室负责人,发表SCI文章24篇(Neurosurgery、Journal of Neurointerventional Surgery、Stroke and Vascular Neurology等),累计影响因子超100分,主译专著1部,参编著作3部,授权国家发明专利5项。
承担试验及课题
研究型病房卓越临床研究计划-平行项目 | 省部级 | 血管内介入式脑机接口阵列的研发 |
教育改革研究课题 | 院校级 | 融合临床研究实践训练在神经外科专业型硕士培养的研究 |
副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副研究员,首都医科大学青年学者,博士研究生导师。师从著名神经外科专家张鸿祺教授,从事脑、脊髓血管病的外科与介入治疗。在血管畸形的机制和临床干预方向进行深入研究,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Brain,Angiogenesis,Stroke,Neurosurgery等高影响力期刊发表SCI论文10余篇,执笔脑动静脉畸形多学科诊疗专家共识。主持国家自然科基金,入选北京市首批医师科学家培训项目,任北京医师协会神经介入专科青年医师分会常务理事。
承担试验及课题
北京市首批医师科学家培训项目 | 局级 | 沙利度胺治疗中枢神经系统动静脉畸形的有效性与安全性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