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介绍
风湿免疫变态反应科专业介绍
一、 专业介绍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风湿免疫-变态反应科是我国较早成立的、以研究风湿性疾病和变态反应性疾病为主的、集临床、教学及科研于一体的专业性科室。科室先后在刘恕教授、俞乃昌教授、朱大勋教授、李小霞教授四位全国知名专家的开创和发展下,现为国家临床药物试验研究中心、首都医科大学临床教学基地、北京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以及北京市医管局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二阶段风湿病学专业考核中心。
科室由风湿免疫和变态反应两个专业组组成。风湿免疫专业诊治范围广泛,不仅包含常见风湿性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系统性血管炎、痛风、骨关节炎等,而且在一些风湿性罕见病方面也具有丰富的病源,如IgG4相关性疾病、系统性硬化症、嗜酸性肉芽肿性多血管炎等。依托于宣武医院国家神经病学医学中心和国家老年病学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两大平台,我科以风湿病神经系统损害和老年骨关节疾病作为学科发展核心,尤其擅长狼疮脑病、干燥综合征神经系统病变、系统性血管炎、高尿酸血症与痛风等疾病的防治与管理。变态反应专业由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医、护、技团队组成,针对常见过敏性疾病(如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哮喘、特应性皮炎、荨麻疹、食物过敏等)实行临床诊疗、过敏原检测及脱敏治疗于一体的疾病管理。
科室现有医生10人,其中主任医师1人,副主任医师4人。护士9人,医技2人,科研人员1人。开放床位20张。
我科室现为国家临床药械试验研究中心、首都医科大学临床教学基地、北京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以及北京市医管局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二阶段风湿病学专业考核中心。先后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首都医科大学基础-临床基金以及国家“十一五”和“863”课题子课题等多项科研项目,曾获得北京市科技进步奖等。
二、研究团队介绍
科室现有医生10人,其中主任医师1人,副主任医师4人,主治医师4人。护士9人,医技1人,科研人员1人。具有博士学位者8名,硕士研究生导师1名。
开放床位20张,年门诊量达4万人次,年出院患者达1000人次。
三、 开展业务及定位
特色诊疗及设备等其他科室临床优势
我科病源充足,病程丰富,风湿免疫专业以系统性自身免疫病及其神经系统损害为诊疗特色,在神经精神狼疮、干燥综合征神经系统病变、系统性血管炎(大动脉炎、ANCA相关血管炎、白塞病等)神经损害等的临床诊治水平居国内前列。另外,在高尿酸血症与痛风的慢病管理方面具有非常丰富的病源和诊治经验。
变态反应专业有变态反应专科门诊、独立的治疗室及临床检验室,年门诊量达7千人次以上,可开展体外过敏源检测、斑贴试验、点刺试验等,可进行尘螨过敏的脱敏治疗。
资质与认证
我科90%医师和护士具备GCP资质;配有药师、专业临床试验辅助人员1人。有独立的知情室、随访室、临床研究实验室、档案室、治疗室。拥有-80度冰箱2台,-20度冰箱3台,4度冰箱2台,文件柜10个,低温离心机1台。
我科是国家临床药械试验研究中心、中国医师联盟痛风规范化诊治中心,标准化屋尘螨变应原皮下注射特异性免疫治疗香港品质保证局(HKQAA)认证单位,卫生部医疗质量万里行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诊疗协作基地。
开展GCP项目能力及优势
我科自从2009年7月6日通过GCP基地评审,正式成为临床药理基地,又分别于2013年和2017年分别通过GCP复审。自2018年至今,我们已经承接54项临床药物试验项目,目前在研临床试验项目有5项,待启动临床试验项目2项,包括I期临床试验3项,II期临床试验23项,III期临床试验28项,均为多中心临床研究,其中包括国际多中心研究4项,协议金额达2600万以上,位居我院前列。我科参与的一些药物临床试验有些药已经上市,如非布司他片、托珠单抗、阿达木单抗等。
我科GCP经验丰富,操作规范,质量有保证:1)我科室定期开展GCP培训,每1-2年进行一次全员GCP培训,确保试验过程的标准化与规范化。2) 规范操作与质量控制:严格遵守研究方案;定期更新临床试验的SOP;明确操作要求;数据管理与质量控制流程;科室内部审查与外部监督双保险;确保每个环节的高标准执行。3) 统一协调,集全科合力,让入组和随访更加顺畅。4) 与辅助科室充分协作配合,提高研究效率。
IIT项目经验及优势
我科室目前在研的IIT项目有7项:(1)赵义,李思颉. 远隔肢体缺血适应对大动脉炎患者脑缺血保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研究(NCT06178419)(负责人)(2)赵义.神经干燥综合征患者肠道微生态研究;(3)李梦涛,赵义,系统性红斑狼疮并发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遗传特征研究;(4)冷晓梅,巴瑞替尼治疗活动性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的多中心、开放标签、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5)田新平,阿达木单抗与托法替布治疗传统药物控制不佳或不耐受的活动性大动脉炎的前瞻性、开放性、随机对照、多中心临床研究(参加):(6)刘燕鹰,艾拉莫德治疗IgG4相关疾病德有效性及安全性多中心、随机、开放临床研究(参加);(7)刘燕鹰,吡啡尼酮治疗腹膜后纤维化德有效性及安全性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研究(参加)
科室备有-80度超低温冰箱和低温标签打印机、每个冰箱都配备有无线温度监控仪,可保证样本的标准保存。
四、服务与支撑
科研与学术实力
科室聚焦研究方向:以风湿病神经系统损害和老年骨关节疾病为核心方向,在神经精神狼疮、干燥综合征神经系统病变、多发性大动脉炎、类风湿关节炎、脊柱关节病、高尿酸血症与痛风的慢病管理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科研工作。
重点研究领域和优势病种:风湿性疾病:包括痛风、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银屑病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系统性血管炎、骨关节炎等;变态反应性疾病:包括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哮喘、特应性皮炎、荨麻疹、血管性水肿、食物过敏反应等,并针对这些疾病设立了相应的专病门诊。
科室先后承担或参与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首发专项、科技部“十一五”重大攻关项目等课题,在Rheumotology(Oxford)、Frontiers in Immunology、Joint bone spine、Journal of Orthopeatric Research等国际知名期刊发表SCI文章20余篇。
病例优势资源:目前我科拥有200例以上的系统性红斑狼疮(尤其是NPSLE)队列、300例以上的干燥综合征队列和150例以上的大动脉炎临床队列。
五、主要研究者及研究人员介绍
主任医师,教授
北京大学医学部内科学(风湿病学)专业博士,首都医科大学博士后,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大学孟席斯医学研究所访问学者。现为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风湿免疫科主任,兼雄安宣武医院风湿免疫科主任。
从事风湿性疾病临床诊疗工作25年,擅长系统性红斑狼疮、系统性血管炎、干燥综合征、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疑难风湿病的诊治。近年来主要研究方向为风湿性疾病(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血管炎等)相关神经系统损害的诊断评估与治疗新方法。
现兼任中国医师协会风湿免疫科医师分会委员及干燥综合征学组委员、中国免疫学会自身免疫分会委员、海峡两岸医疗交流促进会风湿病专委会委员及血管炎学组常委、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风湿免疫病学会委员、中国初级卫生保健基金会风湿免疫学专委会委员及干燥综合征及IgG4-RD工作委员会委员、北京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常务委员、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风湿病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北京整合医学学会风湿免疫分会常委等。
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国内外论著50余篇,其中在Rheumatology(Oxford)、Frontiers in Immunology、Frontiers in Neurology、Journal of Orthopeatric Research、Joint Bone Spine等专业SCI期刊发表论文15篇。参编国家级教材2部、专著6部。现任《中华风湿病学杂志》通讯编委、《药物不良反应杂志》通讯编委、《中国合理用药杂志》编委,并是《中华预防医学杂志》、《解放军医学杂志》、《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实用医学杂志》审稿专家。